翻譯是在準確(信)、通順(達)、優美(雅)的基礎上,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。忠實于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,也就是說,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,使譯文讀者得到的信息與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。鄭州環球譯嘉翻譯公司認為,要做好翻譯,以下幾個方面,是很值得注意的:
一、要有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。
切莫以為能“大致看懂”原文,再查查字典,就可以做翻譯了。我們做翻譯,通俗點說,是要“改換形式,傳達相同的信息”,而信息在傳導過程中必然會有損失。譯者應當竭力避免這種損失:“斷斷續續”地聽人說話,或許能大概明白意思。但這并不是說,原文的意思只需要“斷續”的片段就可以表達,而且如果我們把這些“片段”再次表達出來。原文的意思就損失得更多,留下的也就更少了——結果,譯文的讀者只能接受到“片段之片段”,自然無法理解。
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,要求譯者能夠基本完整準確地理解原文——包括文章要傳達的思想,單詞的確切含義。結構的組織,以及“文字之外”的其他內容,譬如語氣、雙關、典故……這樣才能保證譯文讀者盡可能多地接受原文的信息。當然,要做到這些很有難度,但是,我們不能忽視這些信息——至少要能感覺到:你或許不明白典故的來龍去脈,但至少要能判斷出這里有一個典故,然后才有可能去弄清楚這個典故,而不是置若罔聞、視若無物。
二、要有好的詞典。
我們譯者初學翻譯的時候,有位老師指點說:“翻譯一定要有好的詞典,金山詞霸是萬萬不能的”。當時自己很不服氣,這些年來越來越覺得此話有道理。 詞典很重要,如何選擇詞典,我曾經寫過《說說我的英漢詞典》,這里不再贅述,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。根據我的經驗,好詞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下面幾方面:
第一,好的詞典解釋很全面,你能夠“找到”精當的解釋,而不需要自己去“發明”。大家都知道艾爾?
帕西諾(Al Pacino)和羅伯特?德尼羅(Robert De Niro)演過一部很精彩的影片Heat。 如果沒有好詞典,你或許會自作聰明地往“火爆”之類的意思上靠,但好的詞典會告訴你,Heat是美國俚語,專指“警察竭盡全力追捕罪犯的激烈行動”;
第二,好的詞典一般都包括thesaurus(同義詞典),thesaurus很有用,許多時候我們絞盡腦汁也找不到合適的翻譯,但查閱thesaurus,往往可以找到合適的同義詞,把它翻譯過來,放在譯文里,就非常妥貼;
第三,好的詞典會提供若干精當的例句,如果遇上英漢詞典,例句也會翻譯成中文,這樣我們就能擺脫腳踏實地,在語境中“認識”這個詞語。
三、要持續培養自己對中文的感覺。
許多人說,“翻譯的問題在中文”。對此我有保留地贊同: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 只有在做到上述三方面的前提下,“中文”的才成為問題;不過,“中文”的問題又確實很大、很重要,所以有必要專門提一提。中文的問題,除了人們經常提到的文字通順、結構整齊之外,我覺得,要解決“中文”問題。 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,突破“語言形式”的外殼,思考真正的“意思”,努力發現和把握細微的差異:某句話,到底表達的是什么意思(譬如我們常見的“貫徹”,它到底是什么意思)?



